(文:庞伟红)9月8日,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由湖北省教育厅支持,楚天都市报、湖北教育基金会、湖北电视教育频道联合主办的2020“寻访荆楚好老师”公益活动评选结果出炉,我校必赢565net官网陈刚教授获“荆楚好老师”荣誉称号,并应邀参加了湖北省第36个教师节座谈会,省委书记应勇,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会见了包括陈刚在内的优秀教师代表。
陈刚(一排右二)参加教师节座谈会(张玉贤摄)
陈刚(右四)在“荆楚好老师”颁奖典礼现场(张玉贤摄)
陈刚从事大地测量、海洋测绘教研工作20年。从课堂到野外,他潜心教学,言传身教,在三尺讲台践行大学教师的中国梦;从教师到测绘师,他作为2020珠峰高程测量队主力队员参与测量珠峰最新身高;从测绘到登山,他参与汶川地震救灾,登顶三大洲最高峰并徒步南、北极点;从大陆到海洋,他拓宽研究领域坚守地质初心,勇担科教合一立德树人使命。
穿越戈壁沙漠,搏击惊涛骇浪,鏖战雪域高原,勇攀地球之巅。执尺天涯绘经纬,铿锵足迹量山河,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实现地质科学梦想。
从课堂到野外 他在三尺讲台践行教师的中国梦
“陈刚老师如父如兄如友,他不仅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更教会了我们勤学、明辨,严谨、善良的优秀品格,他是学生的引路人。”李显巨是陈刚的学生,现在是计算机学院的特任副教授。从事教研工作20年来,陈刚潜心教学,言传身教,至今已指导硕博学生30余名,他用自己的责任、情怀、梦想和担当,以实际行动在三尺讲台上践行着一名大学教师的中国梦。
陈刚的课堂让学生们印象深刻。攀珠峰,征南极,访西沙,陈刚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的课堂独具魅力。作为教师,陈刚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用他的亲身经历向学生诠释着什么是科学研究、什么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鼓励学生们树立人生远大理想,立志科技报国,将个人前途和发展与国家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陈刚口中绝美的祖国蓝色领土,成为了学生最向往、最值得为之献身的远方。
陈刚(居中)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获奖
他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和课时要求,结合学科发展趋势,持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改革和更新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还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制定相应的学习和工作计划,在指导过程中注重改进指导方法。他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帮家庭困难的学生购买回家的车票,多次引进行业内相关企业来校设立各种奖学、助学金,为学生多方位争取学习、科研、出国、就业的机会,指导的学生获得全国大赛奖励8项。由于教学方面的出色工作,他获得了包括国家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三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奖励9项,还获得了校首届优秀学务指导老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陈刚(左二)和学生在野外
陈刚在学业上对学生很严格,但在生活中却温情满满。每年他都会带着学生出野外,有次在野外测量,晚上清点装备发现一位同学弄丢了仪器通讯线,导致第2天的观测工作无法开展。当晚,在同学们熟睡后,陈刚驱车到白天工作过的所有场所,打着手电筒花了3个多小时才找回来。他告诉学生,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是我们要学会找出问题积极解决。在科研工作起步阶段,要做到胆大心细,更要养成好习惯。
博士二年级的悦连哲每次从自习室回宿舍,总能看到陈刚老师办公室的灯亮着,“老师都这么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大三的姜正有段时间很迷茫,陈刚多次与该生促膝长谈,耐心细致的帮助他分析形势与问题,引导他走出迷茫,最终选定了自己的学习和人生方向。陈刚以实际行动教育和激励着学生们,不断拉近他们之间心与心的距离。
“作为一名普通学生,能在本科期间遇到陈刚老师,是我最值得庆幸与感激的事情,他是我的恩师,更是一名值得我尊重学习的海洋人”,姜正说。
从教师到测绘师 他参与测量珠峰最新身高
2020年,陈刚参加中尼2020年珠峰高程联合测量,作为登山测量队员直接参与珠峰高程复测和相关科研工作,他在这座世界最高峰上停留了52天,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因为天气原因止步在8000米的大风口,但谈起珠峰,他眼里依然有光。
“外界都关心我能不能登顶,可我关心的是能否精确地测到各项数据!”这是责任,也是初心。未来几个月的时间,他还将参与珠峰测量数据的分析、处理、和检核,和国内的测绘专家一起揭秘珠峰的最新“身高”。
陈刚(右一)和队友发现国测一大队留下的漂流瓶
陈刚和国测一大队的缘分,还得从2012年说起。作为建校6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之一,地大登山队出征珠峰,陈刚是随队科考队员。在实地踏勘代号“Ⅲ7 ”的珠峰测量控制点时,科考队在山壁的夹缝中,发现了一个“漂流瓶”,这个玻璃罐头瓶子里留有一张已严重炭化的纸条,字迹依稀可辨,这是2005年珠峰测量时,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留下的。
2019年10月,陈刚接到自然资源部的任职文件,因其长期从事大地测量、海洋测绘等研究工作,又有全球“7+2”(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南北极点)登山科考活动的丰富经验,身份与此次珠峰测高任务契合,他应邀兼任国测一大队副总工程师,任期一年。他自己也没想到,有一天会作为国测一大队的成员,参与测量珠峰“新身高”。
“这圆了我的一个梦。”1991年大学毕业前夕,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邀请国测一大队老队员做了一场报告会,多次提到了1975年的珠峰测高。陈刚听后热血沸腾,直接给西藏测绘部门写信要求进藏工作。虽然未能如愿,但辗转十余载后,坚守着这份测绘初心,他还是与这片高天厚土结下了不解之缘。
地大与中国登山队渊源颇深,在他的努力下,国测一大队和中国登山队强强联合,组成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向珠峰进发。一旦登顶,将首次实现我国测绘技术人员与专业登山队员一同登顶的目标。
1月12日,陈刚从武汉出发抵达北京,之后的三个多月里,他分别在怀柔国家登山训练基地、西藏羊八井高山训练基地和珠峰进行训练,有段时间要背着9公斤的重力仪上下走22公里。他是整支队伍里年龄最大的队员,但他在体能、力量和攀登技术训练中所展现出来的良好状态,丝毫不输30岁左右的队员们。
4月7日,登山测量队抵达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计划于5月12日登顶,但当攀登到海拔6700米时,发现攀登路线上有流雪的危险,所有人员撤回前进营地;5月21日,由于持续降雪,未能打通至顶峰的攀登路线,原定5月22日的登顶计划又未实现。
陈刚(右一)和队友发现国测一大队留下的漂流瓶
“今年的登山测量工作非常艰辛,可谓三上三下”,陈刚亲历了前两次冲顶测量的整个过程,第二次他们冒着大雪冲到了7790米C2营地,在暴风中住了一晚,5月21日早上又顶着十二级的大风,背负着测量装备向上攀登。由于前两次体力透支,加上天气恶劣,第三次他只能驻守在C2营地,负责顶峰下撤接应工作。5月27日11点,2020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
“遗憾吗?”记者问。“测绘人员登顶测量就是想测出精准的数据,如果天气不好,通过前期专业培训的登山队员完成了峰顶测量任务,也是整个队伍团结协作的成果,不会有遗憾。”在珠峰的前期拉练里,他在几处营地进行重力测量时,不厌其烦地提醒年轻队友,要珍爱仪器,确保测出完整的数据。“要探索地学奥秘,必须深入一线,实地勘查,才能有大的收获和创新。”
从测绘到登山 他勇攀高峰挑战自身极限
“这是我从珠峰采到的样品。”陈刚从柜子里拿出几块螺状岩石向我们介绍。
“珠峰顶上的岩石为什么形状像海里的螺?”面对大家的疑问,陈刚说,很多人不知道,其实珠峰是古海洋隆起形成的。关于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演化过程,国内外学术界仍有许多争论,而珠峰是反映印欧板块相互作用现状的敏感指示器,这些地表的形变和地下的运动有直接关联。“在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后,对珠峰地区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很有必要。”
12年前,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陈刚对地壳运动检测研究的执着始于此,登山科考也源于此。
陈刚与专家组成员开展汶川地震救灾工作
汶川地震后,陈刚作为专家组成员连夜赶赴灾区,他们在龙门山断裂带5个受灾严重的县工作了40多天,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提供基础测绘资料。
“我无法忘记在震区见过的老百姓和他们的眼神。”12年后,回忆起汶川地震救灾的那些画面时,陈刚眼圈通红,“我们地学相关科研工作者,应该把灾害监测预报作为历史使命看待,哪怕这一代人预测不了地震,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一代人能成功。”
同专家组一同去汶川的,还有现任体育学院院长、拥有丰富户外生活经历的董范。陈刚和董范俩人搭档,完美配合,一人负责查看地势地形确认安全,一人负责传授登山技巧,平常就热衷于体育运动的陈刚,体能不输专业登山队员。“有些地方山高路险,当地人说他们多年前打猎都不去,我们还是带着仪器和帐篷就进去了。”陈刚说。
作为地大校庆6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地大登山队计划在2012年攀登珠峰,董范力邀陈刚一起进行登山科考。学校的登山活动,历来与科学考察一路相随,这是我校教育教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两人一拍即合。
2011年,学校为冲顶珠峰选拔登山队员,陈刚和登山队一道,登上了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那天登顶的5人中还有陈晨、袁复栋、次仁旦达,这是陈刚登上的第一座雪山。
陈刚正在南极进行科考工作
自2012年5月,地大登山队从珠峰起步,用时四年零七个月,完成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和徒步南北极点的壮举,创造了中国高校体育运动史上的传奇。陈刚作为科考队长,和登山队一起攀登了五大洲最高峰并成功登顶其中三座,完成了徒步南北极点的目标,采集了大量稀有的岩石、冰和水的样本,获得了许多一手资料,他周密地考察了南极点附近的板块运动状况及地学特性,对南极现代地壳运动和内陆冰盖及其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大陆到海洋 他拓宽研究领域坚守地质初心
陈刚,是追踪大地如何运动的人。
2008年,他参与到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II期项目中。2012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国家验收,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60个连续观测站和2000个流动观测点。
这是世界上性能指标最先进的三大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之一,可利用卫星观测等高科技手段,监测地壳的微小运动,为地震预测、大地测量、气象预报和地球科学研究等提供科学数据。因为这个项目,从南海的岛礁到西北的沙漠,陈刚10年内跑遍了大江南北。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下方有一个永久观测点,这是陈刚每年都要造访的地方。
尼泊尔地震测量
2015年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波及珠峰地区。冒着余震,陈刚团队对珠峰北坡地区距震中300公里范围内的观测点进行了跟踪测量,并成功申请到2015年尼泊尔地震对珠峰地区垂向变化影响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进入21世纪,海洋科学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航天航空和海洋观测平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认识海洋环境的途径。2016年开始,他将研究领域从大陆构造环境监测延展到海洋观测。
“地球是由岩石圈、水圈、生物圈构成的,圈层之间相互交融,大陆构造一直延伸到海底,研究地壳运动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涉及海洋”。陈刚说,测绘研究与海洋地质、海洋防灾、物理海洋、海洋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
陈刚正在西沙进行海域调查
2019年3月,陈刚参加了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组织的西沙海域调查,在永乐群岛、宣德群岛进行为期25天的海岛礁、海岸带地质调查。2019年6月,他还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南沙某岛礁北斗连续观测站任务,现场开展了20天的海洋大地测量、控制测量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工作。
从大地测绘,到登山科考,再到海洋观测,变的是他的研究方式和领域,不变的是他的地质情怀。
陈刚的儿子陈李昊现在是国家登山一级运动员、攀岩二级运动员,2019年7月,父子俩还一起登上了新疆境内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如果有机会,他希望父子携手,再次向珠峰出征,“毕竟,山还在那里”。